於是小八今年參加了兩次金曲獎頒獎典禮,一次在國父紀念館、一次在小巨蛋;一次是傳統暨藝術類、一次是流行類。兩次典禮時間加起來超過八小時,結論是,一年參加兩次同性質頒獎典禮,很累。

 

算算日子,應該又快接到新聞局金曲獎檢討會的開會通知了,小八說過,大部分的人不會在意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類與流行類分不分開頒獎的問題,因為對大眾而言,節目好不好看最重要。但節目的編排來自於主導者,如果主導者一昧認為只有藝人明星才是主流,群眾總是盲從的,當然我們的喜好就會被導向只看藝人明星。

 

但台灣可以讓人驕傲的音樂,只限流行音樂嗎?沒有其他好的音樂型態可以被介紹嗎?說要推廣客家與原住民音樂,就是只給個時間任由他們表演,這樣就算交代了嗎?有多少從事音樂產業或真正喜歡音樂的人,拿不到一張入場券,而必須擠在國父紀念館裡自嗨傳統暨藝術類的金曲獎頒獎典禮,但小巨蛋的流行類金曲獎會場卻坐了將近1/2強是韓國偶像團體SJ的歌迷?請問這樣我們的入場券又真的給了需要的人嗎?好多好多問題,是不行還是不為?

 

現在金馬獎頒獎典禮沒人要看,廣播跟電視分開的金鐘獎,收視率更慘。唯一引以為傲的金曲獎,剛出爐的收視率顯示,痞子英雄的完結篇都可以贏過流行類金曲獎頒獎典禮。今年已經反映出這樣的結果,那明年呢?每年去開會,總是聽到新聞局官員一臉尷尬的說,金曲獎今年經費依舊只有四百多萬,這種感覺實在很像聽到某人很想生小孩卻礙於精子數目不多一樣逼哀

 

每次去開會小八從來沒有看過國際唱片公司有代表出席(喔,有!就是那位「老」前輩,他一個人代表五間國際唱片公司),但大部分都是台灣本土的獨立唱片公司的老闆或代表,每年聽到政府講這些喪氣的話,這樣的開會不是等於讓大家去一次就傷心一次嗎?於是有人選擇不去了,隨便政府怎麼玩,反正他就是做他的音樂,但還要不要報名?

 

要,因為有獎金,其實錢不多,但這對大部分的獨力唱片公司,已經是一份不小的補助了。就是在這樣的矛盾中,仍是年年參加金曲獎,雖知不可能有絕對的公平,還是希望有相對客觀的結果,這時主辦單位新聞局的立場當然就很重要,別以為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政策,既然是標榜國家獎項,那麼每個決策都隱隱牽動金曲獎未來的走向。

 

 

媒體關注差很大

 

正因新聞局當年無聲無息的將金曲獎流行類與傳統暨藝術類頒獎典禮分開,所以媒體理所當然不覺得傳統暨藝術類頒獎典禮有什麼重要。媒體不報導,大眾當然不知道。那天在國父紀念館外運動的人說不定還比館內參加頒獎典禮的人還多。

 

然而今年傳統暨藝術類金曲獎,新聞局長很開心的說,參加的人數比往年還多很多,這也只是跟前兩年無比悽慘的情況相比較後的結果。現實果然是很殘酷,當天與隔天的新聞娛樂媒體,幾乎沒有一家報導傳統暨藝術類金曲獎頒獎典禮的消息。相聲大師吳兆南獲得終生成就獎的感動,只有在場的人感受到,頒獎典禮也不是實況轉播,是隔了一個禮拜才播。

 

至於流行類金曲獎頒獎典禮,雖然各大媒體競相做了許多專題報導,又是實況轉播,但也因為少了傳統暨藝術類的這批說多不多但說少也不少的觀眾親友在電視機前的等待支持,收視率會輸給優質戲劇痞子英雄完結篇,其實也不令人意外。

 

 

評審人數差很大

 

金曲獎的評審名單,一樣也是年年有爭議,但我們既然期待相對的客觀,有時候得不得獎真的就是靠運氣。今年流行類金曲獎評審,至少還有兩階段制,40~50人的評審團人數,甚至流行類音樂錄影帶獎,一個獎項為了慎重還找了五位專業評審來評。即使個人主觀意識再強,能影響的其實也有限,總不可能一個人影響十幾個獎項的頒發吧,剩下的可能是得獎者運氣問題。

 

但反觀傳統暨藝術類的金曲獎,評審只有區區5~8人,卻要包辦也是將近十幾個獎項,不但跨領域,有爵士、有古典、有合唱、有歌仔戲、有國劇、有相聲;還跨語言,有國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英語、義大利語…;還跨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這麼多的區別,就要這幾個評審分個高低,若撇開評審的個人主觀不談,光是要他們聽完這些不同的音樂就要分個高下,恐怕還真是虐待他們。

 

我們責怪媒體只在乎流行類金曲獎,其實也應該想想,從政策面來說,政府似乎已經幫我們決定了。每每看見第一次去開會的傳統暨藝術類代表,閃閃的眼光發表那種有希望有期待有理想有抱負的建言,通常小八只能默默在旁為他們祈禱。因為當下官員的確會用讚許的眼光給你摸摸頭,但通常最後的答案都是--辦不到。

 

 

設獎意義差不大

 

因為頒獎典禮過長,太多獎項頒發不完,所以要分開舉辦。但小八很好奇,這麼多頒獎的項目,有些獎項根本會導致重複的結果,為什麼不審慎評估再新增,新增這些獎項的意義又在哪裡?

 

例如流行音樂類,今年許多首最佳單曲,他們所屬的專輯也都出現在最佳專輯中,最佳單曲的作曲人跟最佳專輯的作曲人,幾乎是重複的,請問新增最佳單曲的意義在哪裡?還有今年小八觀察到一個現象,今年金曲獎有兩張最佳爵士樂專輯,分別出現在傳統暨藝術類和流行類中。

 

還有之前大家詬病的以語言來給獎的這種政策,當初是為了鼓勵不同族群,但經過幾年的栽培,現在樂壇上許多厲害的人物,其實已經不分族群,客家林生祥與原住民陳建年,這兩位超傑出音樂人只要報名幾乎等於得獎,而且常常橫跨好幾個獎項,實力早獲肯定。既然如此,可否讓音樂回歸音樂,重新編制金曲獎的獎項?

 

說來說去問題好像很多,但其實也就是只是這些問題,雖然每年都罵金曲獎,但身為其中一份子,還是希望金曲獎繼續成為華人典範,不要畫地自限。

 

感人的故事還是一直在發生,小八也曾聽新聞局裡的某科員說,他在網路上偶然聽到一首歌很好聽,他馬上連絡他們並主動協助他們填寫資料報名金曲獎,後來那張專輯還真的得獎了。

 

其實小八還是相信有許多人正默默的為這塊園地不放棄的努力,只是,請真正主導的官員與電視台,你們掌握著最大的力量與資源,是否可以好好發掘台灣音樂之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伊老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